推崇人才的多样化、类型化发展,甚至是具体某一方面的强化发展,这都没问题,但要追求的是稳扎稳打,而非盲目激进。
近日,某高职院校创业学院副院长的一段讲话视频在微博上热传。视频中,他说的下面这段话引发网友热议。他说,在学生的创业路上,学校的政策是非常给力的。在政策推出之前,有一个学生,他因为创业,7门课不及格,到最后学校研究给他如期毕业。不光如此,还推荐其为省级优秀毕业生。他还说,“学生可以用创业的业绩来申请某些课程免修、免听、甚至免考”。

此事能在舆论场引起讨论,症结就在于,学业和创业哪个更重要?其实,无论是现实还是想象层面,这个问题都没有所谓标准答案。如果说真有固定答案了,那只能是个体选择,不具有群体性的倾向。而上升到学校政策层面,最好适用于群体层面。达到学业和创业两者的兼容和平衡,才是符合群体利益的最优解。
再来看这位副院长的观点,我明白其想表达的本意,无非就是能在实践层面表现优秀的也是好学生,值得鼓励和推崇。当然,学业好也是好学生,只是不必过于苛求学习成绩。这种思维没毛病,对传统那种“重理论轻实践”的刻板认知也是一种挑战,甚至是颠覆。